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钱盈配,苏东剧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宏观上,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,以及世界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;微观上,苏联的衰退给许多国家的分离运动提供了机会。在这一背景下,巴尔干半岛上有一个国家,在经历了近千年的亡国历史后,借助苏联势力的衰弱与国际政治的重新洗牌,终于在90年代初迎来了独立与复国的契机。这就是克罗地亚。
克罗地亚人民是南斯拉夫的主要族群之一,早在公元7世纪,他们就迁徙到了现今的克罗地亚地区。7到10世纪期间,克罗地亚长期处于周边强国的反复争夺之中。进入10世纪后,匈牙利与罗马教会的势力逐步扩展到该地。公元1075年,兹沃尼米尔国王被教会加冕,引发了贵族阶层的强烈反感。公元1089年,愤怒的贵族们暗杀了这位“顺从教会”的国王。临终时,国王曾发出最后的预言:“我死后,克罗地亚将永远屈服于外来的统治。”果然,他死后,克罗地亚的独立王国地位彻底丧失,再也未能恢复。
由于兹沃尼米尔没有留下合适的继承人,匈牙利趁机介入。从1102年起钱盈配,克罗地亚成为匈牙利的附庸。随着匈牙利的衰落,1526年,克罗地亚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,它先后被奥斯曼帝国、哈布斯堡帝国与拿破仑帝国所控制,期间,威尼斯共和国也曾在此地占有一席之地。直到19世纪末,克罗地亚完全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。各大帝国的更替及入侵,使得克罗地亚的领土在民族与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的碎片化,克罗地亚人与其他民族的杂居格局为后来的巴尔干冲突埋下了隐患。
展开剩余64%1918年,一战结束后,奥匈帝国解体,克罗地亚被迫加入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。然而,这个由塞尔维亚人主导的国家,大力推行“大塞尔维亚主义”,这让克罗地亚人感到强烈的不满。南斯拉夫王国时期,克罗地亚的分离主义情绪一直在蠢蠢欲动。1941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纳粹德国支持一小部分极端克罗地亚人建立了乌斯塔沙政权,这一政权成为德国与意大利的傀儡,使得克罗地亚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冲突与灾难之中。
1945年,二战结束,德国投降,铁托领导南斯拉夫人民恢复国家秩序。虽然铁托是克罗地亚人,但他始终坚持反对克罗地亚独立建国,力图维持南斯拉夫的统一。但他也吸取了南斯拉夫王国灭亡的教训,给予了克罗地亚更高的自治权。在铁托的领导下,克罗地亚利用其地理上的优势,逐渐实现了经济的腾飞。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,克罗地亚完成了工业化进程,冰箱、汽车、家电等产业兴旺发达,人均收入与西欧的富裕国家不相上下。
然而,克罗地亚的独立愿望并未因此熄火,反而因南斯拉夫内部利益分配的不公而愈加激烈。铁托为促进南斯拉夫的团结,设立了联邦团结基金会,从富裕地区抽调财富,补贴贫困地区。克罗地亚每年上交大量税款,却得到的回报微乎其微,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。1967至1971年,克罗地亚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,最终在铁托的干预与安抚下,局势才得以平息。然而,这些根深蒂固的矛盾并未完全消解,克罗地亚的分离倾向始终没有消失。
80年代末期,南斯拉夫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,物价飞涨,经济衰退,社会矛盾日益严重。此时,克罗地亚的分离主义情绪再度高涨。与此同时,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的剧变为南斯拉夫的崩溃提供了助推力。随着苏联国力的衰退,其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减弱,这为克罗地亚等国的独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。
历史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。正是由于苏东剧变以及南斯拉夫国内长期积累的矛盾,克罗地亚终于走上了独立的道路。1991年6月25日,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斯拉夫,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,并迅速得到了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承认。然而,克罗地亚的独立之路并不平坦,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残酷的战争。在这一历史时刻,克罗地亚也迎来了长达900年的“亡国”历史的终结。
参考资料:《南斯拉夫兴亡》钱盈配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